网上办公 | 长大邮箱 | 院长信箱

当前位置: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
【毕业季】母校,我想对你说!
2020-06-30
开云手机在线登录入口(中国)开云有限公司:组织宣传部 来源:本站原创

 

本网讯(记者 刘磊)今天(6月30日)是我院2020届毕业生返校的最后一天。截止目前,共有921名毕业生陆续错峰返校、安全有序离校。离别在即,千般不舍。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,一批优秀毕业生纷纷通过面对面、视频、电话的形式,向培育自己的母校送上深情的祝福。

外国语系宋思思同学说,大学四年充实又美好,通过踏实学习、努力实践,自己被评为2020年十佳大学生。感谢母校给予的荣誉和恩师、同窗的帮助,也感谢心怀希望、在层层历练中变得更好的自己。今年,宋思思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奋斗拼搏,在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,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,被贵州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录取。她表示,在读研阶段,将铭记母校嘱托,继续脚踏实地、刻苦学习,用拼搏和汗水创造更好的未来。

机电与信息工程系胡施威同学说,因为疫情的原因,今年的毕业季只能与恩师、同学在“云端”相聚,但这丝毫不减大家对母校的祝福与眷念之情。他说,在母校的培养下,在校期间,自己自主创业成立了电脑工作室,获得了国家奖学金,被评为2020届优秀毕业生,并在公益领域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事,给予更多困难儿童力所能及的帮助。作为专科生,自己得到了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注,指导做好人生规划,帮助掌握相关信息,积极鼓励报考专升本。“在母校宽广的怀抱里,我获得了知识的琼浆、智慧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。母校滋养我、强健我,我一定不负所盼,在今年的湖北省专升本考试中,努力取得好成绩。”

经济与法学系孙孜琰同学说,在母校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,今年考取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。回想起备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,她倍觉珍惜质朴真切的师生情谊。从一名英语弱科生到达到国外名校雅思录取分数,顺利取得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,这一切离不开辅导员和专任老师给予的帮助和鼓励,多少次灯下谈心,多少次课外辅导,逐渐让自己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。“面对疫情造成的心理压力,系里的党总支书记、副书记多次联系我,引导我放松心情,从容应对,以最佳状态迈上新的人生起点。”她表示,在前进路上,将牢记老师的教诲和付出,与时间赛跑,向榜样学习,做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青年一代。

工商管理系孙德佳同学说,凡是过往,皆为序章,即将与精彩的大学生活告别,开启崭新的人生征程。作为一名十佳大学生,他将和所有的文理毕业生一起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,追逐梦想,在更多的领域励志拼搏,绽放青春光彩。“此时此刻,心中涌动的是对母校的无限感恩。是母校,教会我坚强,告诫我在充满荆棘的人生路上,不断超越自己,砥砺前行。是母校,为我树立信心,在人生际遇的困境,鼓励我振翅飞翔,不断为我丰满羽翼,引我走向丰盈的人生。”孙德佳说,目前,自己已找到了心仪的工作,今后将带着母校的祝福,在岗位上顽强拼搏、奋发进取,以新时代奋斗者的姿态和作为,书写绚丽的人生篇章。

人文与传媒系何仙同学说,成功源于梦想,没有梦想的人没有未来。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,母校的老师不仅教会了大家学习,更用爱心为学生编织了学前教育的梦想。做一名多才多艺的幼儿教师,从踏进大学的第一天起,班上的同学就树立了这一坚定的梦想。往后的每一天,在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指引下,学生勤学苦练,老师倾囊相授,师生心无旁骛,共同织就理想。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下,我以过硬的本领素质,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,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,在东莞南城某幼儿园当一名幼儿教师。感谢母校的精心培养,让我坚信,未来只属于有梦想的人。”

建筑与设计系潘宇同学说,2019年冬天,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给毕业生的求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,大家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季。但是,母校时刻牵挂着大家,始终关心和关注着每一个毕业生的状态。及时实施一对一“包保”帮扶对策,安排老师进行跟踪帮扶,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,拓宽就业渠道。“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,我在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找到了理想的工作,经此一‘疫’,更加明白了做新时代奋斗者要愈挫愈勇,在危机中寻新机,在挑战中抓机遇。”感谢母校的老师们将多年积累的经验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每一个学生,为毕业生择业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;感谢母校搭建多种平台,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,在履历表上添上亮丽一笔,为毕业生求职递上一块敲门砖。

数理与医护系王敏琪同学说,“从前,母校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,如今,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母校带给我的爱和温暖。”此次返校,是系里的老师将王敏琪从荆州火车站接回学校,并全程陪同办理各项毕业手续,直至打包好行李,又专程开车送她去火车站。“登上返程的动车,内心涌动着对辅导员、楼管员的感激,谢谢你们大学期间给予的关心和关爱。毕业了,我即将踏入社会,独自面对生活,一定会牢记母校的嘱托,用责任与担当为青春增色、为祖国奉献。”

(摄影 张曦)

(责任编辑 刘磊)